大地织锦绣,沃野喜丰收。鄂托克前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勠力同心、真抓实干,以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四化”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样板区答卷”。
品牌化:迈向优质高端
走在S216、敖银线等重要的交通干道,目之所及总是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羊肉”“羊尝百草 肉自然好”的广告语;借着“草原村排”的热度,“鄂托克前旗羊肉”也成为最大的显眼包,被外地游客深深挂念……加大品牌推介力度,由广告推广到走出去推介,形式“变革”的背后是产业体系的提档升级。
品牌是地方产业发展的“身份证”,也是地方的“牌面”。“鄂托克前旗羊肉”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地理标志名录,获评“鄂尔多斯市具有影响力品牌”“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和“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奖”等奖项,列入了“暖城多味”区域公用品牌。
此外,鄂托克前旗羊肉、牛肉、辣椒、炒米、西瓜、香菇、酸马奶、大沟湾鱼、酥油等9大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认证绿色食品10个,有机产品6个,培育企业商标30多个,农牧业品牌强势“出圈”实力“圈粉”。
“品质效应+品牌效应”持续放大,为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靓丽名片”。
规模化:实现促农增收
来到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食用菌深加工及农畜产品仓储物流综合示范园内,扑面而来的香菇气味沁人心脾,工人们正将菌棒上的香菇挨个采摘、加工、装车。
作为鄂托克前旗飞地经济的样板,综合示范园历经5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12座拱棚到如今的58座,发展已成规模。
这一特色产业的落地、生根、开花,小小香菇撑起富民“伞”,是鄂托克前旗探索推动规模化发展的有益实践。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农牧业发展不能靠一枝独秀,而是要集聚效应,赢得春满园。通过打出“案促建、户改场、场入社、社联社”“组合拳”,开出“草原过牧”“良方”,有效解决7.5万只羊单位超载问题,草原过牧问题试点任务完成率达65%。打造肉牛、肉羊、绒山羊、果蔬和机械化示范户800户,实施玉米单产提升20万亩,推广高效节水灌溉5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78万亩,产业富民的蓝图逐渐形成。
产业化:推动集约高效
走进昂素镇森晶饲草料加工厂,机械轰鸣,一台台机器正加足马力生产,工人将柠条放入机器进行粉碎加工、打包成袋,成品销往全旗及周边地区。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是饲草料加工厂建设的初衷,全面推进全域柠条、饲料加工、品种肉羊、品质羊肉, 探索从“一株柠条”到“一块好肉”全产业链建设,是奋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农牧业现代化,为此,鄂托克前旗不断拓展精深加工渠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市级产业强镇2个、“一村一品”示范嘎查村4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牧场3户,建成冷库1万立方米、果蔬加工厂1处、饲草料加工厂1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率达到68%,产业化的效应正在集聚,优势日益凸显,高质量农牧业发展更加具象化。
数字化:智慧农业赋新能
在城川镇高标准农田里,农牧户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监测,在手机上一键启动灌溉程序,实现了“种田不用下田”的梦想。
农业发展由“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正得益于鄂托克前旗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
通过成立智慧农牧业服务中心和智慧农业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教授工作站,技术团队入驻,打造“服务中心+服务平台+服务微站”三元农业社会化数字服务新模式,建成集科技创新、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智慧农业技术展示、产业研发、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综合体。
农牧业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不仅为农民节省水肥药成本10%以上,更为农牧民增产增收拓宽了新路劲。
如今,一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线”在鄂托克前旗越发清晰,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