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盐碱化因“难以治愈”的特性,常被称作“大地顽疾”,严重影响着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杭锦旗地处黄河“几字弯”南岸,多年来,由于靠近黄河、地下水位高且排水不畅等诸多因素,耕地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为将盐碱地变为良田,杭锦旗在治理土地盐碱化方面积极探索,成功摸索出一套既降碱又省钱还能增收的治理模式。其中,独贵塔拉镇采取降排盐井、疏通排干、推广节水灌溉等方式对7万亩盐碱地逐步改良。
金秋时节。走进独贵塔拉镇乌兰淖尔村郝润小家的玉米地,大片玉米随风摇曳。“我从2023年开始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改良盐碱地。”郝润小拿着自家的玉米棒,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在未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之前,玉米最高亩产量为1200斤,用了之后,产量能达到1500斤每亩。今年看这玉米的颗粒饱满度,估计能达到亩产1800斤。这个设备不仅增产,还相较以前节肥、节水,效果非常好。”
郝润小是乌兰淖尔村最早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农户。在看到如此好的成效后,其他村民纷纷效仿。2024年,乌兰淖尔村开始大规模向农牧户推广设备,为全村88口机电水井全部安装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
“今年我们带动了50多户农牧民,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承包改良了7000多亩盐碱地,使土地盐碱化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乌兰淖尔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高兴地说,“相较于之前,每亩地能节省 60%的水和20多斤肥料,葵花每亩能增产100多斤,玉米能增产300多斤。”
水肥一体化设备主要通过打井,将地下水以滴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通过以灌代排的方式促使地表水向下渗透,形成良性循环。此方法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的问题。通过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让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持续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从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乌兰淖尔村的水肥一体化盐碱地治理是独贵塔拉镇推出的新举措。今年,独贵塔拉全镇共有8个村子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盐碱地治理模式,共改良了3 万亩盐碱地,对于治理和改良盐碱地具有显著效果。
“下一步,独贵塔拉镇将持续加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区注入发展动力。”独贵塔拉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玉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