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农牧局.政务  nmj.ordos.gov.cn

千秋一河大潮阔 达拉特旗盐碱地上的蝶变
时间:2024-10-18 来源:达拉特旗农牧局 作者:邬玥
字号:

因为紧邻黄河,“几”字湾内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有严重的盐碱化,并时有内涝发生。如何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向盐碱地“要粮食”,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达拉特旗一直在探索。在昭君镇和王爱召镇,通过移民搬迁,水稻特色种植和打造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等措施,让昔日的盐碱地上发生了美丽的蝶变,从盐碱地到稻谷飘香的“米粮仓”。昔日,昭君镇沙圪堵村因盐碱化严重,大量土地被弃耕撂荒,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多年探索实践下,村民通过“以稻治碱、以稻致富”的方式让昔日的盐碱地华丽变身,成为稻谷飘香的“米粮仓”。沙圪堵村党总支书记李清云介绍,改变源自1998年,沙圪堵村从东北引进了最终被证明适合当地的物种——水稻。“以稻治碱、以稻治涝,当时是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这条路走对了。”李清云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镇水稻产业实施统种共富面积2.7万亩,共有育秧大棚320余栋、水稻种植户1320户,年产稻谷3240万斤,产值达5830余万元。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供、销水稻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2017年,沙圪堵村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并且投资314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1亩的产业园,包括标准化库房及晾晒场地,二是稻米加工、成品及包装车间,以及培训、品鉴、品种研发、电商直播中心。

沙圪堵村还探索出了一条“统种共富”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即依托水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种植,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机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六统一”模式种植经营,让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按劳取酬、二次返利”。李清云向记者讲述了2023年分红大会上的一幕:“全村255户村民共分红900万元,最高一户拿到了37万元。当时那个场面真是让人激动。”从盐碱地到现代农科园 王爱召镇生成永村同样受盐碱地的困扰,他们的办法是干脆把地租出去。于是,一个号称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都是顶尖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产业园就此诞生。达拉特旗广汇·绿沃川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由来自浙江的农业龙头企业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与达拉特旗属国有企业广汇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总规划占地2600多亩,先期投资2.4亿元建成了空中草莓温室、智能蔬菜工厂、特色瓜果温室等。而整个园区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极高的数字化水平,比如在生菜“加工”车间,从育种育苗到采摘包装,30多亩的大棚里用工最多的环节居然是包装,而其他环节几乎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化达到了80%,人工更多的也只是看着机器,我们的蔬菜突破了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园区负责人刘文光自豪地说,他们园区的水平在整个内蒙古都是数一数二的。另外,该产业园还集合休闲观光、文旅体验、研学教育等多种功能,运营以来吸引了呼包鄂以及周边地区10万多人次前来采摘。据介绍,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二次分红”的方式和村集体和村民进行合作,转变“一转了之”传统做法,同时由周边村社组建劳务合作社,企业优先聘用区域农牧民、困难群体入园入企进行务工就业,以及发展“订单农业”紧紧将农牧户吸附在产业链各环节,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目前,项目预计年均销售收入约45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从黄河滩区的“孤岛”到移民新村和沙圪堵村、生成永村不同的是,曾经的田家圪旦社位于一个三面环水的黄河滩区,曾经缺水少电道路泥泞,特别是遇到黄河水上涨,群众就会被整个围困在孤岛之上,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搬迁刻不容缓。王爱召镇党委书记韩晓博介绍,迁建工作于2022年2月10日正式启动,于2023年9月底全面完成,同年,191户滩区居民全部搬迁到改造好的田家圪旦新村集中安置点。“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一是部分老年人故土难离,不愿搬迁,抵触情绪大;二是有的群众担心出去没有产业支撑,无法生存;三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搬迁补偿上漫天要价,形成对抗联盟,一度使搬迁工作陷入僵局。”韩晓博说。最终经过五个方面的工作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是合理确定货币政策,制定了“8+1+N”的货币化安置标准,让外出多年、稳定就业以及随子女进城生活的迁建居民能够衣食无忧。二是必须保证居有定所,在距离田家圪旦社南三公里处选址建设集中安置区,即移民新村。三是充分考虑耕地收益,四是重点扶持肉羊养殖,五是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移民新村一期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里还配套文化休闲娱乐、养老互助食堂、超市、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室。新村按人均 30 平方米规划建设房屋191套,户型分为40平方米(单人单户)、60平方米(1户2人)、90平方米(1 户3人),配有凉房、入户分散式光伏、院落(面积根据户型设计)、菜地等附属设施;配套水、电、路、讯、水冲户厕、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韩晓博介绍,村民最担心搬出来的生机问题,村里决定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对滩区现有1.2万亩耕地以“统种共富”的形式经营,解决后顾之忧,另外还重点扶持肉羊养殖,推动全镇沿河30万只肉羊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真正的富民产业、永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