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落实“一产重塑、二产升级、三产重构”发展思路,加快“二产带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步伐,以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为关键环节,以扩大就业为主要抓手,以强化品牌建设为重要支撑,大力拓展居民增收空间,持续推动富民惠民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21年21597元提高到2023年27042元,年增速保持在8.5%以上,收入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势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经验做法
突出产业造血,以项目建设利益联结促农增收。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深入落实“二产带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行动,依托粮食、乳肉、果蔬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集中打造高标准粮油示范区、有机奶园区、肉羊育肥园区、对虾养殖园区、羊绒集散中心等示范园区,同步抓好产业强旗、产业强镇、德农、绿沃川、绿色风电等重点产业项目,持续带动农牧民(脱贫人口)增收致富。以达拉特旗农村集体经济绿色产业风水梁镇15MW分散式风电项目为例,通过“风电+丘陵+企业+村集体”建设模式,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企业投资”资金多元化投入为基础,引入“入股分红”新模式,实现全旗132个嘎查村全部参股,项目并网发电后,可分配项目收益约780万元,直接带动全旗3.8万户农牧户、2621户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受益。
突出政策支持,以金融帮扶到户奖补促农增收。坚持把富民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突破口,以提升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创新性开展到户产业补贴项目,坚持“一户一策”“农户自主”,结合嘎查村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基础,围绕市场需求,采取发放实物和补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及低收入农牧民发展种养殖业(无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可通过托管代养等方式享受)。自开展以来,项目资金规模逐年递增(2022年200万元、2023年340万元、2024年462.66万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002.66万元;全面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帮扶政策,以贷款新增规模和贷款余额为切入点,从全面摸底、广泛宣传、服务优化、精细管理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实现“精准投放,应贷尽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325户、4.22亿元。
突出就业增收,以创新拓展赈济模式促农增收。将就业增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释放“以工代赈”政策红利,在防沙治沙工程、绿色矿山建设、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发挥项目资金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生态修复新动能,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嘎查村以集体资产入股、鼓励农牧民直接参与等方式,构建起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层利益联结,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夯实了乡村振兴根基,实现了治沙、兴绿、富民同向同行。以昭君镇为例,2024年,首批绿色矿山建设项目绿化工程将通过“党支部+劳务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承包给当地的四个嘎查村进行施工,栽种的经济林获益后还可以为村民进行二次分红;昭君镇石巴圪图村按照“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的方式,先后有400多位村民参与到库布其至梁外石巴圪图生态廊道示范项目建设中,人均获益3000元;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项目涉及昭君镇巴音嘎查的工程量约850万元,由村投公司承揽,村委会提留工程造价的1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85万元。
突出品牌支撑,以消费帮扶以购代扶促农增收。围绕“优质粮食、有机奶业、精品肉食”三大主导产业,开展“两品一标一新”认证,打造全产业供应链输出、全程标准化追溯、全区域品牌化运营为一体的运营体系,推动“黄河几字湾”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紧盯企地合力关键环节,聚焦全旗9个苏木镇132个嘎查村产业发展业态,动员驻地央企国企参与,组织行政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打开销路、提升竞争力,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企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带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消费帮扶大格局。与全旗央企国企、民营企业等128家10个商(协)会签订购销协议3.14亿元,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线上电商平台、自媒体直播带货、展销会、在职党员“爱心购”等方式,累计销售农副产品2.4亿元,惠及全旗29.4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突出改革赋能,以统种共富合作经营促农增收。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聚共享、共赢共富”的发展思路,全域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有效整合资源,强化抱团融合,推动村集体增收、农牧民增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以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土地合作化经营为例,通过“一核两共”工作机制(一核即以党建统领为核心,两共即经营与分配共同组织、精神与物质共同富裕),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拥有同等数量土地、同等分红额度,采取耕种、管理、收获、销售“四个统一”,实现高效化经营。人均收入由2018年7680元增加到2023年18500元,增长141%。同时,每年合作社收入下来,都会截留5%的款项发展壮大社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成为白泥井镇第一个拥有集体经济的社。
二、启示建议
(一)深挖现代农业潜力。加强农业生产任务落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与责任,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调整优化耕地布局,促进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全面推动“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围绕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加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引导开展玉米主产区地力保护提升、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和深耕深翻等措施,支持提升地力提高单产;发挥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完善农民参与建设发展的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提升经营主体水平。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实施一产重塑,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做优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高标准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模式,更好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稳定增收;整合农资供应资源和财政补贴,为群众供应平价低价农药、肥料、饲料、种子、种苗等农业生产资料,降低投入成本;扶持发展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促进无劳动能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三)激活生产要素潜力。巩固提升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宅基地分配、使用、退出、流转等制度机制;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加快推进空心村整合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进城农牧民(脱贫人口)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加强闲置土地、资产利用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加大对农民以及镇、村两级从事农业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力度,落实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领头雁”培育计划,建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人才、高素质农牧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乡村创新创业人才。
(四)升级推广“统种共富”。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和自治区整旗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为统领,推动“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提质扩面,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引导农牧民(脱贫人口)从“单打独斗”经营向合作共赢转变;深入实施农牧民收入倍增行动,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工矿企业投资农牧业,在水利水保、防沙治沙等工程领域继续推行以工代赈,优先吸纳当地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多措并举提高收入。
(五)深度挖掘消费潜力。深化“强商贸、扩内需、促消费”行动,全面加强城区新型商圈、商业综合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地摊经济等便民业态发展,大力推广“多多评·码上达人”平台数字化场景应用,打好消费券、红包码、让利优惠组合拳;抓住现有特色农副产品种类多、品质佳等优势,加速整合各类要素,科学培训、掌握销路、轻松卖货、售后完善,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让农副产品一样有良好的网购体验,进一步拓宽从无到有的销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