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万亩耕地中,30%的耕地为盐碱化耕地,解决盐碱地问题迫在眉睫。从2018年开始,我旗通过招募研究团队在盐碱化耕地上开展各类试验示范,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和多种合作模式,紧盯“土壤治理”和“耐碱作物选育”两个要点,采取“三大措施”推动数万亩碱地变良田。
一是在“土”字上作文章。结合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进行了盐碱地改良“四控”试验,同时开展了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模式示范,包括盐碱地优质耕层快速培育技术、盐碱化耕地土壤培肥模式优化调控技术集成、复合高效型土壤改良剂产品应用等方面的试验与示范。针对2万亩中度盐碱化耕地,主要采用化学改良方式,通过脱硫石膏、掺沙降容、增施农家肥、施用改良剂、种植耐盐碱作物“五位一体”模式改良。使得中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区耕地土壤pH值减少0.4—0.9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了0.3%—0.4%,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37%,总结出以“培肥改土排盐”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针对0.13万亩重度盐碱化耕地采用化学+物理“双重”改良,通过“暗管排盐”工程、“上膜下秸”技术,配合“五位一体”模式改良,使得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耕地土壤pH值减少了0.6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了2.2%,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0%。
二是在“种”字上作文章。结合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开展盐碱地玉米品种种植试验、中度盐碱地滴灌条件下向日葵种植示范等示范活动。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努力,我旗已利用的盐碱化耕地为80.86万亩,其中,46.6万亩轻度盐碱化的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向日葵、水稻、糜子、马铃薯等农作物;26.8万亩中度盐碱化的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向日葵、水稻;12.46万亩重度盐碱化的耕地,少量种植向日葵。
三是在“管”字上作文章。结合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在示范区开展监测试验、调查取样、测试分析等工作,实施盐碱化耕地的水盐运行和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于2020年在王爱召镇、树林召镇、昭君镇的重度盐碱地上建立了3个盐碱化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点设立常规施肥、有机肥+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等7个小区划分,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特征,建立土壤盐渍化的动态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为盐碱地的防治提供必要技术支撑。
2023年,共实施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1万亩,力争实现“双减双提双优、耕地地力提升”目标,争取示范区内土壤pH值平均降低0.3-0.8,全盐含量减少0.2%—0.3%,有机质提升0.2%以上,盐碱化耕地地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平均提高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