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于4月14日在树林召镇平原村测报灯内诱到粘虫雄蛾1头,今年始见比去年早21天。望各苏木镇密切注意当地虫情动态,指导农户适时防治。
一、粘虫发生规律:
粘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麦田喜把卵产在麦株基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在稻田多把卵产在中上部半枯黄的叶尖上,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每雌一生产卵1000-2000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5-6龄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麦根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发生量大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幼虫老熟后,在植株附近钻入表土下3厘米左右处筑土室化蛹。 影响粘虫发生的环境因子很多,主要受气候、食料营养、天敌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二、粘虫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在成虫羽化初期,用糖醋液、性诱剂或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用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或杨树枝扎成小把,每亩插30-50把,在第一次产卵高峰出现后及时更换,以后每隔5-7天更换1次,可有效灭卵;在小麦收获期,为防止小麦田粘虫转入玉米地危害,在小麦周围的玉米田全部用塑料膜围起来,或通过挖防虫沟等方式,以此阻断粘虫的转移危害。
2.生物防治:为了保护天敌和环境,推荐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兑水喷雾。
3.化学防治:用绿色功夫、来福灵、 菊酯类农药1500~2500倍液喷雾、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加40%乐果乳油等量混合液1200~1500倍液、25%灭幼脲三号500~600倍兑水15~30千克均匀喷雾、为了提高防效也可按说明兑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