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农牧局.政务  nmj.ordos.gov.cn

准格尔旗:大路镇----发展“牛”产业 壮大“牛”经济
时间:2021-12-08 来源:准格尔旗农牧局 作者:杨艳
字号:

近年来,准格尔旗大路镇老山沟村靶向施策,选准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肉牛养殖产业,以产业做支柱,打造出致富路上的“牛”产业。

“哞……哞……”隔着圈舍,远远就能听见阵阵牛叫声。

走进大路镇老山沟村准格尔旗惠福农种养殖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在牛棚里添草倒料,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低头吃着草料,时不时还向外张望。

说起惠福农肉牛养殖场,这既是老山沟村的脱贫攻坚成果,也是老山沟村的乡村振兴“新样板”。如今,村企“抱团取暖”,既让村集体经济“牛”起来,又让经营企业打造出“牛”产业。

抓好产业扶贫,产业怎样选?

2018年,大路镇老山沟村以发展绿色生态示范村为目标,用“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农牧业农村发展,投资130余万元,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棚、草料棚、隔离室、防疫室、饲料间等设备齐全的肉牛养基地,该养殖基地是老山沟村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由村委会自主经营。

然而,老山沟村委会缺乏养牛经验、资金压力大怎么办?

为壮大肉牛基地,盘活村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监委商议,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通过,引进专业养牛公司——准格尔旗惠福农种养殖有限公司委托生产经营。双方以承包的方式,每年租金10万元,租期3年,进行村企联合,撬动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合力”,“借力发力”实现“抱团取暖”。

2019年,准格尔旗惠福农种养殖有限公司接管肉牛养殖场,以产业谋振兴,运用有机循环思路,助力村民致富。养殖场把种地和养牛发展成循环经济,收购农民的玉米和秸秆,让农民无后顾之忧,足不出户就卖上好价钱,让庄稼地里的秸秆变废为宝,此外,还让牛粪转化成有机肥料还田,促进生态农业链。

为了把牛产业做大做牛,准格尔旗惠福农种养殖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扩建标准化牛棚、引进优良肉牛品种、购买先进配套养殖机械设备等方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壮大发展肉牛产业。据了解,截至目前,准格尔旗惠福农种养殖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从最初承包的1000平方米已扩大到160亩,新增3个标准化牛棚、3个青储池、2个储草棚、1个化粪池、1套饲料车间配套用房等。肉牛养殖基地里有西门塔尔牛、秦川牛和安格斯牛3个品种,肉牛存栏从20头发展到500头。预计,今年肉牛出栏量在200—250头。

致富不忘乡亲。养殖场把自身发展与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作为“双赢”目的,利用产业优势、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方式,多渠道帮助群众增收。据了解,养殖场每年需储存3000多吨草料,每年可就近收购周边村民玉米150吨、青储3000吨、秸秆200亩。“这个养牛场不但让老山沟村集体经济受益,也让我们农民一起跟着挣了钱。我是老山沟村的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可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在这打工一年能挣五六万元,既可以照看家里,工资又高,一举两得。”老山沟村村民牛锁锁说。

在肉牛产业稳步向好之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肉牛经济遭遇“滑铁卢”,肉牛没有销路,卖不出去。从澳大利亚引进的50头安格斯肉牛又滞留海上,迟迟不能进入本土。这让合伙人高希兴甚是焦急。

经历千山万水、重重波折,瘦骨嶙峋的安格斯肉牛终于进入厂区。经过半年的精心喂养,现在安格斯肉牛个个膘肥体壮。

今昔,又到肉牛出栏时,肉牛销路难寻,成了股东们的一块心病。

“现在,厂区里有70头出栏肉牛,市场好的话,出栏量会更大。目前,厂区最重的肉牛可达2000斤,最小的也有850斤。最大的问题就是卖不出去,肉牛销路成了我们养殖场的最大难题。”高希兴说。“疫情期间,肉牛市场波动大,不敢买,怕卖不出去。现在,为了扩大产业,让资金循环起来,股东们决定再购买200头肉牛。”

这几天,养殖场已从内蒙古锡盟和通辽订购200头肉牛,力求让产业链形成利益链。“在产业发展中,优势与困难并存。我期盼准旗能搭建一个整合资源、解决肉牛销路的交易服务平台,助力更多养牛户和养牛企业将肉牛推广出去,促进肉牛市场更好发展,实现肉牛产业良性循环。”准格尔旗惠福农种养殖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合伙人栗治国说。

如今,老山沟村肉牛养殖场提质增效,既让牛产业“牛”起来,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也让老山沟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