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农牧局.政务  nmj.ordos.gov.cn

准格尔旗:董三尧村——小香菇何以做成大产业?
时间:2020-12-31 来源:准格尔旗农牧局 作者:贺子龙
字号:

寒冬时节,十二连城乡的村庄肃静淡雅,阡陌一尘不染,像一幅山水画。

驱车沿着乡村公路一路向西20公里,就到了董三尧村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叮叮哒哒……”一阵接一阵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铲料上机、装袋、扎口、检查沙眼、搬运上灶……十几名工人在忙碌着,娴熟地配合着装袋机与扎口机进行香菇制袋流水作业。原来,这是该村今年投资367万元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蘑菇菌棒制作厂,并成立了合作社。

近几来,董三尧村的农业向更绿色、更可持续方向转变。返璞归真的有机种植,绿色养殖,正在给农民打开一扇增收的新大门。选准产业鼓了农民的荷包,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8月份,董三尧村将村子的一所废旧学校改建成了一座蘑菇菌棒制作厂,包括生产车间557平米、原料厂1828平方、灭菌柜132平米,购置了拌料机、装袋闸口一体机、分料器、放氧机等机器设备。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运营,由一家专业菌棒制作合作社(准格尔旗菇来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每年30万元的承包费用,11月份投产运营。

曾经的一所废弃小学如今成了菌棒制作厂,闲置的十几栋大棚也成了菌棒接种和集中培养的舒适“港湾”,小香菇的发展唤醒了农村的沉睡资源,引来了农民的致富活水,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走进蘑菇菌棒制作厂,原料厂上堆满了用来种植香菇的柞木屑原料,车间里3套装袋扎口一体机满负荷运转,制作菌棒,植菇塑料大棚里工人正在菌棒上刺孔接种。“目前每天制作菌棒16000棒,今年预计制作50万棒菌棒,接种的菌棒需要3个月的培养,5个月就可以出菇了。”准格尔旗菇来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润彪说。

“终于实现了村民多年来的夙愿。”看着村子的菌棒制作厂,回想起当初发展小香菇的不平凡之路,面色黝黑的村委会主任高荣飞感慨万千。

村子有闲置大棚,种啥来钱?不少农民琢磨着。几年前,农户们涉足特色种植,却是举步维艰。不少村民尝试着与当地的一家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从企业购买菌棒“代种”香菇,然而种殖户、经营户一盘散沙,相互压价,农民利益受损。

一番扑腾,农民并没有扑腾出好日子,痛点在哪里?菌棒!村委班子眼瞅着村民利益受损,决定带领村民外出考察,自己购买菌棒培养香菇。高荣飞带着10几名村民去河北考察,并采购回来了18万棒菌棒,本想着这批菌棒出5茬菇就能大赚一笔,结果菌棒品质差只出了3茬菇,农户又一次大失所望。

没有产业基础,单靠农民自己干哪行?各种制约因素成为村里发展经济的“绊子”,如何在发展上尝试和升级就成了需要琢磨的难题。还是菌棒!村子决定自己建厂制作菌棒。

谁来带动?选能人!“头雁”领航雁阵飞,带村民“换脑子、挣票子”。高荣飞又一次带领村民出发了,经过多天在山西、河北详实认真地市场考察,采购回来了400吨制作菌棒的材料柞木以及机器设备,还以每月8000元的高新聘请回来一名技术员。

就这样,一间5米长、8米宽的“微型”加工车间成立了。没想到菌棒制作非常成功,制作出了20余万棒菌棒,菌棒出了5茬菇,当年参与的农户每户纯收入达到了9万余元。

几经摸索,最难能可贵的是村民既鼓了钱包还“富”了脑子。这几年,村民一边跟着技术员干,一边“偷艺”,如今已经不需要花钱请技术员,大伙将培养香菇的“迷雾”层层拨开。

副业还是产业?朝着怎样的定位和方向发展,村民们还很迷茫。当初上马的菌棒项目,更多的是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副业,如今的高荣飞已不这样看了,在他的规划中“菌棒”完全可以作为董三尧村的一项产业大力发展。

“是否能做到1000万产业规模?”对于记者的提问,高荣飞笑着说:“过千万并不是件难事。”

底气从何而来?听听高荣飞给算的一笔账:按照菌棒制作厂每年产销菌棒100万棒来算,可实现年总经营收入450万元;可以满足38户70栋菇棚生产,实现香菇销售收入650万元。“随着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和相关生产销售体系的完善,生产规模将逐年扩大,最终实现满负荷生产目标,项目经济效益经进一步凸显,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左右。”高荣飞说。

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建起了新厂房、引进了新设备、成立了合作社,引航定向,小香菇有了“组织”,从单干到集群发展,小香菇的“脸”悄悄在改变。特色农业规范发展,从“小家碧玉”变成“大家闺秀”,打开了一片大市场。

有了“组织”,曾经“单打独斗”的村民郭万存说自己再也不是“游击队”,而是成了“正规军”。郭万存从事培育香菇这个行业已经5年,经历过“代种”,参与过村子“菌棒改革”,吃过“代种”的苦,也尝到了“改革”的甜。“大棚培育香菇远比种植果蔬挣钱,一栋大棚种植草莓最多收入3万元,而培育香菇最少挣6万元,翻一倍,而且培育香菇特别省事,只需要用水,无需任何农药化肥,真正的纯绿色食品,所以很好销售。”如今成了行家里手的他早已算清了帐。

小香菇大作为。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政策、资金、公共产品更多向农村倾斜,农村成为景区,农业成为商业,农民成为老板。董三尧村的“小香菇+经济”日趋凸显,小香菇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创业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打开了一个无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