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达拉特旗将防止返贫致贫摆在重要位置,突出“精准、可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提升自发展能力”关键要素,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四不摘”工作要求,紧盯已脱贫2445户59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2人边缘户,全力构建旗、苏木镇、嘎查村“三道防线”,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贫困人口增量,坚决防止因病因灾导致农牧民返贫致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嘎查村层面。一是建立互帮互助机制,一方面通过帮种帮养、代种代养、生产资料帮助、资金救济等多种方式进行家庭内部救助;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党组织组织邻里邻居、驻村企业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等通过科学种养殖技术指导、借鸡下蛋等多种方式进行救助。二是建立嘎查村互助基金。嘎查村要依托嘎查村集体经济和社会捐助建立村级互助资金,有条件嘎查村每村建立不少于2万元互助金,合理设置村集体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提前预警、及时落实帮扶救助措施,筑牢防贫济贫的第一道防线,开展精准帮扶。三是抓好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发展,健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带动能力,将贫困农牧户紧紧的绑在“集体产业链条”上。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支持村集体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等,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牧户优先就业。
苏木镇层面。对于嘎查村初次救助后,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牧户,苏木镇要及时进行救助。一是发挥好苏木镇商会平台,带动引领,通过慈善援助、公益创投、项目合作、共享平台等方式支持,长期组织各类爱心慈善捐赠活动,将筹措到的资金注入“达拉特旗扶贫基金会”,做为苏木镇专项救助基金,用于长期救助本苏木镇内防贫济贫对象。二是通过“五抓一带”措施多渠道扶持救助防贫济贫对象。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带贫困户,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村级“两委”班子、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通过产业扶持、就业扶持等带动防贫济贫对象增收。抓主导产业带贫困户,按照整村推进、集中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模式,通过“六大订单销售链”带动苏木镇内发展较弱的农牧户。抓村集体经济带贫困户,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输血功能,提高带贫济贫能力,强化“镇企联建”,通过镇企代管、村企共建的模式,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带动农牧户发展,防止返贫致贫。抓龙头企业带贫困户,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通过优先将防贫济贫对象与企业实现土地合作、技术合作、务工合作等。抓合作组织带贫困户,鼓励村级能人带头成立合作社,将贫困户吸纳在合作社,提升带贫济贫效果,鼓励引导合作组织与防贫济贫对象建立利益联结,增加他们的收入。
旗级层面。针对苏木镇、嘎查村无法帮扶救助的防贫济贫对象,按照救助需求,分类负责,精准施策。一是通过民政临时救助、红十字会救助、残疾人救助、社会扶贫基金救助、社会众筹等多种救助渠道进行帮扶救助,确保及时有效预防贫困农牧户返贫和致贫。同时协调各苏木镇做好专项扶贫基金救助工作。二是通过“四个保障”来解决住房、教育、医疗、饮水方面存在的困难,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实现四个保障到位。三是通过民政兜底保障。四是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防贫济贫工作在旗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由各级扶贫部门统筹推进,发改、民政、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水利、农牧、人社和保险机构等部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解决防贫济贫对象致富增收问题,切实防止因病、因自然灾害造成农牧民(居民)返贫致贫,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三级防贫济贫体系的建立,旨在“扶志”与“扶智”上下功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在产业和就业上下功夫,提高救助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在资金救助上下功夫,解决困难群体的资金困难问题。截止目前,通过互帮互助已救助普通农牧户及贫困户12户,防贫济贫救助210户,发放救助资金232.47万元,三级防贫济贫体系的建立已见成效。防贫济贫机制不发福利、不给股份,只管“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扶贫不养懒”导向得以树立,引导了靠内生动力脱贫的风气,从源头上筑起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切实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后续一段时间内,易出现贫困情况的群体多为年老体弱、因病、因灾等出现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适当在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商业补充保险等方面予以考量,设立扶贫专项基金,增强防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