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后幼虫存活率和秸秆残存量调查
了解越冬期间死亡情况,估计当地残虫数量,以分析预报第一代发生趋势。在春季化蛹前(一代区从5月下旬,二代区从5月中旬,三代区从4月下旬,四代区从3月中旬,五、六代区从3月上旬开始) 调查越冬幼虫存活率一次。选不同环境条件下贮存的玉米、高梁、麻类等寄主作物秸秆,随机取样,每点剥查 100~200秆,检查的总头数不少于50头,区别幼虫死亡原因,将真菌、细菌、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及其他死亡原因分别记载,并根据当地寄主秸秆存量估计玉米螟残存量(折成百秆数),记录调查结果。
二、 各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1 越冬代调查
在冬前选留的含虫量大的秸秆上,于幼虫化蛹前,每隔5天调查一次,每次30~50头活虫,羽化率达90%以上时停止。
2 生长期调查
在各代幼虫近老熟时,在田间寄主植株上调查幼虫化蛹、羽化进度。每隔5天调查一次,每次剥查活虫30头,直到羽化率达50%以上时停止。剥查方法:在被害植株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撬开茎秆,将虫取出,记录调查结果。
3 各代成虫灯诱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装设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W 黑光灯),要求其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的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 1.5m。统计每天灯下的玉米螟成虫数量,记录调查结果。
4 田间卵量调查
田间各代卵量消长调查 在进行各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时,见新鲜蛹皮或灯下出现当地成虫开始。选择常年发生早的有代表性玉米、高梁田3块,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做好标记。每隔3 天调查一次,逐叶观察,发现卵块后随即记载并用圆珠笔标记,留下次观察寄生情况。记录调查结果。
各代卵孵化率调查 在系统调查田内,在各代卵盛期,随机标记 10~30块卵,记卵粒数,编号标记,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孵化、寄生和天敌食害等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5 各代幼虫数量和为害程度调查
在系统查卵田内,在各代幼虫进入老熟期,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10株,调查幼虫数量和植株被害率一次。调查时,先观察植株受害状,发现有蛀孔时,在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撬开茎秆,将虫取出,判明种类和死活。记录结果。
6 收获前虫量调查
为了掌握当年发生情况、防治效果和虫量,在主要寄主作物收获前,选有代表性的寄生田3~5块,每块田10点棋盘式取样,每点调查10株,统计死、活虫数。记录结果。选择一批虫量大的秸秆,按当地习惯堆存,以备翌年春季调查化蛹、羽化进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