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150600MB1888048T /2022-3517922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鄂尔多斯市农牧局 文  号 鄂农牧发〔2022〕122号
成文日期 2022-03-18 公文时效 有效

鄂尔多斯市农牧局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2-03-18 00:00 来源:鄂尔多斯市农牧局 【字体:        
鄂尔多斯市农牧局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旗区农牧局、康巴什区农牧和水利局、局属各科室、二级单位 

  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定《鄂尔多斯市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鄂尔多斯市农牧局 

  2022318 

   

   

  鄂尔多斯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意见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模式机制,加快推进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试点先行、齐抓共管”的指导方针,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和民生底线,全要素全链条开展综合防治,积极推进源头减量、防治结合和循环发展,巩固和提升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持续推进农牧业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紧扣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以“两河流域”为重点区域,以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领域,全力打造市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旗、示范村,整县推进,示范带动,促进各旗区协同治理,系统解决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据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种养业布局和结构,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推进源头减量、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和农业面源污染特征,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偿机制,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技术,实施分区分类分步治理,有效消减农业污染。 

  健全机制,落实责任。落实地方政府统筹推进和监管主体责任,健全污染防治投入、建设、运行和管护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防治格局。 

  (三)治理目标  

  各旗区要充分认识到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自觉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极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更加紧密顺畅,确保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缓解。 

  2022,我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膜回收率8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构建覆盖全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病死畜禽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  

  2025,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膜回收率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二、重点措施 

  (一)推进高效节水,实现控水降耗 

  坚持“四水四定”为原则,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工程措施,推广抗旱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农艺措施,黄河水沉沙后采取滴灌等技术措施,实施农业灌溉阶梯水价等政策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开展农业节水,取得地下水超采区减少农业用水实质性成效一是推广高效节水农艺措施。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大力实施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集成水肥一体、绿色防控、现代化机械、信息化设备等先进手段,打造“沿黄百万亩高效节水基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重点推广“水改旱、喷改滴、浅埋滴灌、集雨补灌、井黄双灌”等技术模式,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区及周边地区节水灌溉改造工程在井灌区实施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黄灌区大力推行结合沉沙池等措施的黄河水滴灌、黄河水水肥一体化新技术。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各旗区要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单种扩种任务、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绿色高质高效等相关项目,提高大豆等抗旱作物的补贴标准,从政策上引导农户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农牧部门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引导和指导农户种植小杂粮等抗旱作物,进行节水灌溉和耐旱性等方面的研究,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抗旱作物,使用新型保水剂,并示范推广,构建节水型种植结构。三是配合落实农业水价改革和尾水监管各旗区农牧部门要积极配合水利部门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逐步推广安装计量水表等设备,严格控制灌溉水用量;对农牧业灌溉取用地下水暂不具备计量条件的,采取以电量折算水量、以用电控制用水的方式管理取用水同时,配合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加强农田灌溉尾水监管,从源头上实现“灌的少、排的少”的目标。 

  (二)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 

  通过科学施肥,平衡土壤元素,补充中微量元素,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一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继续抓好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服务手段,扩大成果应用范围,优化土壤氮、磷、钾肥的用量、比例,探索肥料新配方、施肥新方式,完善肥料配方制定和发布机制,不断提高科学性和适用性。二是加快配方肥推广力度加强农企合作,引导企业加快研发肥料新产品,推动产品质量升级。建设智能化配肥站,为农民开展个性化的配肥服务,确保配方肥下地,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用量。三是积极推广应用多种减肥措施。因地制宜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引进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有针对性的施用中微量元素。鼓励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深耕深松、倒茬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三)推进统防统治,实现减药控害 

  坚持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导向,强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集成运用病虫害监测预警、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高效低毒低用量农药替代、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服务等技术模式,全面推动化学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一是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的要求,充分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设备,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田间现场调查分析研判,准确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害情报和警报,避免盲目用药和用药不及时。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充分利用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在组织、技术、药械上的优势,支持提升装备水平,扩大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果,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开展统防统治过程中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比例,推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三是推行科学安全用药。加快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依法禁限用高毒农药。普及病虫害识别与科学用药知识,在精准对症用药、严禁随意加大浓度、严格掌握施药时期、推广使用农药助剂和高效植保机械方面做好技术推广服务。四是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根据《鄂尔多斯市农牧局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农牧发〔2020〕340号)要求,各旗区要按照“1个旗区建设1处旗区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待处理中心、1个苏木乡镇建立1处乡镇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农药经销门店在经营场所应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原则,积极构建和完善政府、农药使用者、农药经销商、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及时将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四)推进秸秆利用,实现多元利用 

  立足环境承载能力,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按照多元利用的思路,采取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模式,多措并举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推进秸秆“五化”利用。推广秸秆青(黄)贮、氨化、颗粒饲料、发酵技术和直接粉碎饲喂技术,开展秸秆饲料商品化生产,提高秸秆饲料化应用比例;推行秸秆还田技术,结合秸秆粉碎深翻、堆沤还田、养畜过腹还田等,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支持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引导经营主体扩大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生产规模;考察探索秸秆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市场,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提高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水平。二是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加强秸秆源头收集管理,支持发展秸秆收储大户、壮大秸秆经纪人队伍、提供秸秆收集储运综合服务,推广联合收割、秸秆捡拾打捆机和秸秆压包机等技术模式和先进农机具,实现田间收集处理、网点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有机衔接,提升区域商品化秸秆收储、运输、销售能力。三是重视秸秆资源台账调查。扎实做好秸秆资源台账调查工作,严格按照农作物秸秆台账子系统填报标准和要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基础数据统计填报,准确掌握农作物秸秆产生与利用情况。 

  (五)推进农膜回收,减少白色污染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按“源头管控、减量替代、网点回收、资源利用”的工作思路,推动地膜科学减量和回收利用,积极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是推进地膜使用标准化。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协同市场监督、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对违规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非国标地膜的企业、门店进行查处。是推进地膜覆盖减量化。大力推广无膜浅埋滴灌、秸秆覆盖栽培、保护性耕作等地膜减量和替代种植技术,推广行间覆盖、适期揭膜等农艺措施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探索轮作倒茬,减少地膜使用量。三是推进地膜离田制度化。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地膜离田挂钩机制,建立地膜使用台账,按照“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要求地膜使用者及时清除覆膜田块的废旧地膜,严禁在田头路边、沟渠河道堆放填埋,严禁焚烧或随意丢弃。对使用国标地膜未采取地膜离田措施或离田比例未达到要求的,缓发或暂停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四是推进地膜回收利用规范化。建立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地膜回收,建立回收网点,通过自行捡拾和网格化回收,有效连接地膜收、储、运及加工环节。五是推进地膜残留监测常态化。开展地膜残留常态化监测,设置地膜残留长期定位监测点,测定耕层土壤(30 cm)地膜残留量,掌握地膜残留动态变化趋势设置农田地膜当季回收测算监测点,测定土壤表层当季地膜残留量,掌握全市地膜当季回收率。 

  (六)推进粪污处理,实现综合利用 

  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为治理原则,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基本要求,全面加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技术指导和服务,完善配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动养殖过程清洁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产品利用生态化,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畜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一是夯实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基础。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促进养殖场户提档升级。规模养殖场应配套与养殖规模和处理工艺相适应的粪污消纳用地,配备必要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对于种养结合的养殖场,畜禽粪便贮存设施的总容积不得低于配套农林作物生产用肥的最大间隔时间内养殖场所产生粪便的总量。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应配套与养殖规模和处理工艺相适应的粪污消纳用地,通过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委托协议处理、堆积发酵就地就近还田等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通过第三方处理中心资源化利用,可以不自行建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但必须有与畜禽养殖规模配套的相应容积的贮存设施,防止污染物泄漏。二是推行标准化清洁生产。全面推行粪污处理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改进节水设备,控制用水量,压减污水产生量;改造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实现雨污分离;改变水冲粪、水泡粪等湿法清粪工艺,推行干法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配套设施符合防渗、防雨、防溢流要求;配套建设储粪场和污水储存池,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村推进”。各旗区要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予以同步推进,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粪污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在养殖相对集中,条件成熟的嘎查村,指导和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村推进”,依托公司、合作社等主体,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形式,通过建设第三方处理中心,建设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解决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实现畜禽粪污充分利用。 

  (七)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实现全域覆盖 

  “统筹规划、属地负责、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为原则,以“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建设病死畜禽收集点和无害化处理厂,构建覆盖全域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按照《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鄂府发〔2021〕68号)要求,各旗区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收集点、无害化处理厂,构建“村、镇统一收集,旗区集中处理”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满足辖区内养殖场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需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旗区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结合病死畜禽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理项目招标文件与企业投标文件,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制度,健全病死畜禽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管理机制,为病死畜禽规范无害化处理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各旗区及各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落实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要求,严厉打击买卖、加工、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四是压实各方责任。各旗区要按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及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织紧织密无害化处理“监督网” ,筑牢动物防疫“防火墙”。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 

  各级农牧部门要深刻认识到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主动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有关工作,把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压实市、旗、乡镇(苏木)、村(嘎查)各级责任,实行领导包联机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各级合力抓落实推进机制各级农牧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技术指南或处理模式,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人民政府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有效激发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将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挂钩机制;争取财政支持,优化支持政策,在管好用好中央、自治区级财政资金的同时,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合理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推动工作落实。 

   做好宣传引导,推广先进经验 

  充分利用新媒体、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牧业科技服务队伍作用,提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咨询和指导,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处置利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及时总结地方先进治理模式和经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完善监测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各级农牧部门要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对接,对数据来源、统计方式、统计结果进行核对,共享各类调查统计信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符合实际。要建立完善化肥、农药、秸秆、膜、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点位监测与区域监测的有机结合,采取实地调研、台账抽查、智能终端采集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和水平,为开展有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