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的沟梁上机械轰鸣、人声鼎沸,再次热闹了起来。刚忙完秋收,一阵也闲不下的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杨大海正兴冲冲地带领村民们进行“农田水利大会战”——实施引黄入村项目工程。
“目前,引水管道已经铺设完成了三分之一,预计上冻前肯定能完工,明年就能上水了,今后村里人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杨大海在电话中激动地介绍说。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听到这些,当时我就很激动,感觉我们‘坡改梯’发展小杂粮产业的这条路可算是走对了。而且听总书记的意思,国家会大力支持种粮农民,咱农村还会迎来大发展。”说起这些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心得体会,杨大海心里好像最有“谱”。
准格尔旗地貌素有“七山二沙一分田”之称,多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风吹黄土走、缺水如缺油”,是过去当地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布尔洞沟村就位于准格尔旗的这“七山”之中,地处沙圪堵镇西南部,属典型的干旱梁峁山区。“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连绵成片,过去,农民每年‘倒山头’种地,收成全靠老天爷,生活是真得苦啊。”杨大海说,生态恶劣、土地贫瘠、靠天吃饭……这些词,已经成了这里数代农民的心结。
“我们这儿,祖祖辈辈靠种植糜子、谷子、豆子等为生,可以说是小杂粮养活了我们……”杨大海介绍,独特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本土小杂粮的特色优势。2018年,布尔洞沟村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确立了小杂粮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和帮扶单位资金,成立农机具专业合作社,村里流转村民土地600余亩打造小杂粮种植基地,与村民订单种植小杂粮400余亩。
然而,“2020年初尝甜头,2021年因为大旱、受了损失。”杨大海惋惜地说。杨大海认为:“旱”——这个字横亘在布尔洞沟村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跨越它,才能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2022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身处大山腹地、靠“老天爷”吃饭的布尔洞沟村,终于迎来大转折和新变化——沙圪堵镇以该村为中心,在4个村实施坡耕地改梯田项目5000亩,其中,布尔洞沟村1144亩,配套集雨集水灌溉平台和滴灌节水设备,让当地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于是,大型机械在成片而平整的梯田里“撒欢儿”, 布尔洞沟村的乡亲们再也不用在山头窄条条地上“刨食”,荒沟荒坡仿佛一夜之间实现了华丽转身。
不仅如此,布尔洞沟村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鄂尔多斯市种子管理站、自治区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合作共建小杂粮科技试验基地,在几十个杂粮品种中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几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同时建成了小杂粮展厅、小杂粮科技中心、小杂粮科技示范基地等,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为当地的小杂粮注册了“稷香”“美稷”商标,与龙头企业合作进行小杂粮代加工,实施线上线下销售,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种植,初步形成了小杂粮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有了‘坡改梯’,加上集雨集水灌溉平台和节水灌溉‘双保险’,村集体预计纯收入能再次突破100万元。”杨大海说,“今后五年,全镇计划以布尔洞沟村为中心,在纳林、贾浪沟、张家圪堵、忽昌梁等村重点打造4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总面积达到5万亩,实现年产值1亿元。”
“坡改梯”改出了“振兴路”,“水工程”浇筑起“幸福田”。
如今,从空中俯瞰布尔洞沟村,七彩的梯田,在山峦绵延中格外醒目,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一幅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有国家大力支持,有农业科技和装备的支撑,现在,又引来黄河水,只要有了水,就能彻底结束多少年来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旱’历史,我们布尔洞沟村人就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阔步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展望未来,杨大海心里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