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农牧局.政务  nmj.ordos.gov.cn

市农牧局党组布局引领 强化联镇包村工作
时间:2020-12-31 来源:办公室 作者:李忠
字号:

2020年,市农牧局牵头包联达旗树林召镇,定点帮扶林原村。一年来,市农牧局强化党组布局引领,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坚持包镇与驻村结合,加强政策引导,引进富民乡村产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包联驻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镇村两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发展能力梯次跃升,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牵头包联作用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包联驻村工作,党组书记、局长担任包联驻村工作组组长,每季度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包联驻村工作,研究解决一线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年初,与树林召镇、林原村联合讨论协商,制定《市农牧局2020年包联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工作方案》《市农牧局2020年包联林原村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党组书记4次赴树林召镇参加包联驻村工作动员、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重点项目推进督导、乡村振兴研讨。各分管副局长结合分管领域,调动各科室发挥职能特长,深度参与到包联驻村,跟踪督导工作落实,掌握一线情况,局领导班子共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村建设思路》《林原村新型蔬菜经营模式探索》《把果蔬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大产业》等调研报告3篇,积极帮助包联镇村理清发展思路,做好谋篇布局。派出一名处级领导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深入林原村蹲点服务。下沉经济作物工作站整建制工作力量,侧重包联树林召镇有关工作。通过全局上下的组织推动,全体包联驻村工作队的一线作战,倾情付出,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

(二)补齐短板弱项,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树林召镇仅建成高标准农田10余万亩。针对树林召镇区位优势好,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市农牧局及时找准问题症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近三年共争取落实项目资金2亿元,在全镇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今年,还争取盐碱地改良项目资金2400万元,在东海心村改良盐碱地6000亩,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村庄规划、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储备策划等方面给予政策指引和全力支持,全区乡村振兴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达旗召开,树林召镇作为典型参观点进行了经验介绍。

(三)下沉技术力量,开展科技助农兴农行动。针对树林召镇产业特点,调派蔬菜种植专家2名,蹲点指导树林召镇蔬菜产业发展。新选派科技特派员9名、明确产业发展指导员2名,组建知识面广、专业技能强的科技服务队。有针对性的开展畜牧兽医、瓜果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专题培训和田间教学。帮助建立育苗中心,积极引进乌塌菜、串收西红柿、紫背天葵、薄皮甜瓜等新品种试验示范,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农牧民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二、突出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一)加强互助共建,聚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党支部“互助共建、助推脱贫攻坚”系列党建活动,加强市农牧局所属党支部与林原村党支部的日常联系,促进党建资源优势互补、发展理念交融互促。年内,联合开展主题党建活动4次,广大党员同志积极为驻在村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林原村党村支部打好脱贫攻坚战打气助力。通过互助共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调动了机关支部党员服务基层发展的积极性,帮助基层党员坚定了发展信心。

(二)常态化开展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行动。通过入户调查、田间走访、解难助困,分户建立基本信息卡,完善贫困户档案,建立“脱贫台账”,全面掌握村情户情民情,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今年,处级领导分别与29个重点监管户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驻在村贫困户走访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户走访次数达6次以上。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定每周二为农牧民集中服务日,用心解决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持续巩固脱贫成效,累计受理和服务群众41次。今年,自治区扶贫工作踏查组先后2次检查包联驻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对市农牧局驻村工作队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切实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方面,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力宣讲党的脱贫政策,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政策温暖,引导他们走出贫困的阴影,帮助困难群众树立发展信心,调动农牧民自身发展动力,引导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拔掉穷根。另一方面,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农技培训和产业发展指导力度,创新培训模式,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组织农技人员、贫困户参加异地研修、现场教学、观摩培训,通过学知识、开眼界、动手实操,今年共投入经费157万元,开办农技培训班52个班次,组织树林召镇参训农技人员达到80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今年,全市“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减药控害推进绿色发展”系列活动在树林召镇成功举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三、发挥优势补短板,推动镇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于强优势,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于补短板,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全面提升乡村产业链水平。

(一)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以建设树林召镇万亩蔬菜园区为目标,逐步扩大林原村及周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优化蔬菜产业布局,推动蔬菜产业从露地种植向设施种植转变。累计投资118.5万元,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新建变径大棚80个,庭院小拱棚570个,受到了百姓的欢迎。指导实践春夏茬、秋冬茬轮茬耕种模式,推动瓜果蔬菜“四季上市”“错峰上市”,真正让林原村的好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大幅增加农田产出效益。

(二)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捆绑农牧专项资金603.5万元,帮助林原村培育蔬菜精深加工、物流、冷链、配送等产业新业态。帮助引进世轩公司有机肥厂,建成霖苑合作社瓜果蔬菜育苗中心2800平方米、凯福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社冷库150平米等配套项目,雷大姐酱菜厂厂房建成,蔬菜分拣脱水深加工配送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手续。投资15万元,在东海心村开展鲤鱼集装箱养殖示范以及加州鲈鱼集装箱养殖与池塘养殖对比实验,推广稻蟹综合种养100亩,南美对虾池塘精养30亩。

(三)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品牌附加值。在林原村实施残膜回收项目1万亩,土壤改良、有机肥代替化肥试验项目2000亩,蔬菜化肥减量项目5000亩。投入补贴资金30万元,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打造芹菜、圆菜、青椒、尖椒、西兰花5个100亩蔬菜标准化栽培管理示范田,带动周边种植户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道路,不断提升“保善堂”无公害蔬菜品牌质量和知名度。

(四)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模式。一是积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帮助成立共赢土地合作社4个,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把土地经营权变成股份,实现“分散经济”向“合作经济”转变,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入股后,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200-500元,同时增加了农机租赁、合作社盈利二次分红、工资性收入等收入来源。二是帮助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体。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利益联结+分工协作”,通过技术指导、网络营销等方式,实现土地、资金、科技、信息、品牌等要素在联合体内互联共通、资源共享,农户实现户均增收达3000-8000元。

(五)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市农牧局帮助实施的世轩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党支部+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羊肚菌”产业和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27万元。通过积极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指导林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户开展农残检验、动物防疫、农技推广、代耕代种、生产托管等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随着,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的不断增强,2020年,林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真正实现“经济强村”目标。

(六)推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沟通协调力度,积极探索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的有效途径,帮助林原村成立了全区首家乡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所,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房屋和宅基地、耕地入市流转、交易。建立起具有“内置金融”性质的林原富民生产互助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生产、销售、技术、保险、生活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四、全面发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示范村

为切实将林原村打造成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市农牧局以“五星达标、特色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指引,明确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领导按“星”负责工作推进机制。高水平、一体化提升林原村党建、富裕、美丽、文明、和谐“五星”建设水平。今年,在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考评验收中,林原村名列第二,拟挂牌“乡村振兴‘五星’示范嘎查村”。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林原村建设村级活动阵地200平米,新建村民活动室3处,实现“村史村情、便民服务事项、文体活动、包村驻村干部、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查询、网络电视、社情民意、供暖”等“十进村阵地”。推动建立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落实 “四议两公开”等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制度。把党建元素融入村庄建设,建成了一条可看、可听、可学的现场参观线路,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形成了“叫得响”的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二)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帮助林原村制定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讨论形成环境整治“十必须”“十不准”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群众参与积极性,实行党员联户保洁制度,实现了全民动员,户户划片,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学习总结全市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在林原村推广积分考核和“月评季奖”激励机制,评比奖励“干净人家”,让群众在评比中受教育,在表彰中受鼓舞,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热情,使林原村村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户厕改造260户,厕改率达到56%以上。每处院落均配备垃圾箱2个,每社配备保洁员1名,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探索创立“一组两会”协商自治模式,在党组织引领下,采取“协商议事会”议事讨论,“村民代表会”决议执行,搭建起了基层协商自治的平台,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协商解决。坚持从“微事物”落脚,着眼于解决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琐事。充分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协商自治中来,发挥政协、专家、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的作用。截至目前,开展议事活动50余次,解决农户缴纳水电费、农村占地等问题30余件。这种工作模式和成效得到自治区政协李秀领主席的充分肯定。